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简介>>正文
 
满学研究院简介
2019-09-23 16:17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于1983年经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是国内外惟一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科研机构;1985年创办了国内外惟一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学术期刊《满语研究》;1999年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整建制迁入黑龙江大学,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6月28日更名为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

研究院设有三个专业教研室:满—通古斯语言教研室、满—通古斯文化教研室、满文文献教研室;1个编辑部:《满语研究》编辑部;1个省级学会:黑龙江省满-通古斯语学会。

研究院现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通古斯语族)、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省级重点学科与省级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院拥有独立的专业资料室,藏书2万多册,其中包括部分满文文献资料,并藏有大量珍贵的满语口语、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田野调查录音、录像资料及数据处理光盘资料。

目前研究院教师11人,行政人员1人。其中研究员(教授)4人,副研究员(副教授)2人,助理研究员(讲师)6人。成员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有博士学位者8人。学科骨干成员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群体优势。

二、主要特色与优势

1.专业方向明确

(1)濒危语言—满语的抢救调查与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连续多年对日趋濒危的满语进行抢救调查,采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齐齐哈尔地区和牡丹江地区仍然能够使用满语的满族老人进行连续性跟踪调查、记录,完整真实地保存仍然存活的满语。近年来,抢救调查范围不断扩大:新疆现使用的锡伯语言与文字是满语满文的继续发展,为满语抢救调查研究的重要参照语言,通过锡伯语现状调查,可以与现存满语进行比较对照研究。再有满语同语族的赫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那乃语等现存于黑龙江、内蒙古、俄罗斯远东等地区,这些语言与满语关系密切,为满语抢救调查研究的重要参照语言可为满语抢救调查提供必要的补充与支撑。在此基础上,建设满语口语语料库,开展语言学与文化学相关研究。 与此同时,还开展满语基础理论研究。建所以来,对满语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对满语语义学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2)满—通古斯语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满通古斯语族属阿尔泰语系,其族源可远溯至先秦的肃慎。此后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均为该语族的先民。而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则他们的直接先民。无论是从古代时期还是现时代,无论从历时态还是共时态,该语族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而且在这个语族的长期演变、发展、融合过程中,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生成、兴盛、衰落的完整过程。本方向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揭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成机制、丰富内涵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并从实践层面分析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变迁的机理与历史过程,引导人们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性认识,使得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由一种自发的状态上升到自觉的状态,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近年来,本方向侧重于民族文化现状调查与研究,获取了大量的活态文化第一手资料,包括散存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形态。本方向在坚持学术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

(3)满文文献翻译与应用开发研究

本方向主要是运用现代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历史文献与现实存留下来的满语文资料进行满—汉内容信息转换,以资地方史、民族史深入研究之需要。满语文翻译与应用研究为满语研究、满文档案文献开发利用等提供了广阔前景,为深化地方史、民族史、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素材。对我省的地方建设和发展及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科研成果丰硕

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主持完成国内、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出版专著、编著多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各级奖项。研究院的研究课题既立足于传统优势领域又密切关注当下理论前沿,主要研究方向有满语基础理论研究、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抢救调查研究与数字化处理、满语文翻译与应用研究、满族语言文化与相关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满族语言文化模式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研究等。近五年,共出版专著及编著7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2篇;共获得不同级别的优秀科研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级、省级5项,厅局级1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省级社科项目9项,厅局级10项。在科研实践中,我所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有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满语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2010年至2013年,本中心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香港意得集团三方共同合作开展“满族文化抢救开发与研究”项目,项目经费总额为2,729,950元(273万元)。“满族文化抢救开发与研究项目”是从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高度,针对日趋式微的满族传统文化而设立的专项工程,旨在对现存活态满族文化进行抢救性调查与挖掘,对现存满文文献的翻译研究与开发,对满语后备人才的培养,对满族语言、文化与历史的深度研究。共设有12个子项目,其中文献类1个,语言类3个,文化类(包括旅游)7个,人才培养1个。研究队伍由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教学科研人员、部分学生为主,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体育部、艺术学院以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该项目于2013年6月通过验收结项,科研成果优秀,社会反响热烈。因此自2015年12月继续签署“满族文化抢救开发与研究”二期项目,预计2019年11月结项。

三、满语人才培养机制健全

1.招生情况

本研究院曾为省内外文博考古系统、大专院校、民族地区开办了各种类型满语学习班,共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员350余人。为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后备人才的层次,于2005年首次招收本科生。

目前,黑龙江大学拥有全国唯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最为完整的满语文专业高等教育体系。自2005年首次以“满文与历史文化”专业统招本科生14人,2007年、2009年、2011年均隔年招生,总计本科毕业生80人。2015年开始,以“汉语言文字学(满语)”专业连续统招2015、2016、2017、2018、2019级本科生,现有在校本科生62人。

2000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文化学)硕士学位点,2002年开始招生,共招收18届研究生65人,至今已有15届毕业生共计53人,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2人。

自2007年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言文化与北方民族语言文化关系、汉语言与北方民族语言比较研究方向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2010、2011共三届,博士毕业生5人。

自2012年起设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博士点,已招收2012、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七届博士研究生共16人,其中毕业博士研究生5人,现阶段在读博士研究生11人。

2.培养目标

(1)本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采用“前期厚基础,后期增特色”的模式培养,学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的培养要求:一是知识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满语及有关满-通古斯语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熟悉满文历史档案及文献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满学前沿及发展动态。二是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熟练的进行语言文字表达及人文知识的普及;具有解读及翻译满文文献档案资料的能力,具有从事专业研究的基本能力。三是素质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满学学科素养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具有运用满学知识从事专业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硕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

培养目标:根据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一是政治坚定可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为祖国和人类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二是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坚实、广博的的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实及发展趋势,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性实际工作的较强能力。三是掌握一门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四是身体健康,品德良好。

(3)博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通古斯语族)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满语言文字学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具体要求如下:一是政治坚定可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为祖国和人类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二是具有坚实的语言学理论和满语及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化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利用满文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前沿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三是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基础上具有第二外语基础。四是至少掌握一门亲属语言。

四、前景广阔的毕业生去向

社会对通晓满文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第一,一些从事清史、满族史、语言学、民族学研究的科研机构需要本专业人才,尤其是在清史、满族史研究领域,是否具备满文资料的解读能力成为能否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关键所在。第二,在我国数个档案保存机构藏有数以百万计的满文档案资料,急需大量通晓满语及满文化的专业人员去翻译整理。第三,一些高等院校由于满文资料解读的要求,急需开设满语文课程,对具备满文、满文化及满文资料方面知识的人才需求很大。第四,随着近年来旅游文化开发的需要,一些地区在开发满族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方面亦需要通晓满文及满文化的专业人才。第五,通晓满文、满文资料及满文化也为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创造有力条件。

从本研究院毕业学生的实际去向看,毕业生或继续深造或就业,基本遍及国内各满学机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后进站的机构,举其要者有中国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选择就业的多为国家或省级档案馆、文博图系统公务员,例如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等。此外,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基于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文化产业进行自主创业。

五、世界唯一的《满语研究》学术期刊

于1985年创办的《满语研究》学术期刊填补我国出版事业的一项空白,其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学术期刊,全国民族学类、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特色与民族文化研究特色,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展方阵;2002年8月,在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评奖中被评为优秀社科学报;2003年1月,被评为第二届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作为国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阵地,刊载了大量优秀学术成果,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及时反映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促进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多次被选送参加国际书刊展览(选送美国、日本、德国、香港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

六、国际交流特色

建所(中心)以来,与日、美、英、俄、韩、德、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荷兰、芬兰、匈牙利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国内有关学术机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主办、联合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国际范围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先后接待了美、英、日、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90多批200多人次。我所科研人员多次受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邀请,进行课题研究、讲学及学术考察活动,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国内,本所(中心)不断与北京、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地有关科研单位及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互访。本所(中心)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国家等多种学术会议。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开拓了科研人员的视野,交流了学术成果,也进一步扩大了我所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推动了国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发展。

七、未来发展目标

为抢抓“双一流”建设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满学特色,学校已组建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用5-10年时间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满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中心,形成与新疆的突厥学、内蒙古的蒙古学并驾齐驱之势,构建完整的阿尔泰学学术架构体系;以本科人才培养为基础,培养一批高层次满语满学专门人才,并构建社会培训体系和满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设一定规模的满学文献资料中心;以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申报省人事厅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一流学科(专业);中远期申报国家级一流学科(专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级智库。

在新世纪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本中心力争在科研上求深度,上层次,出精品;在办刊上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宝藏,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完成历史重任,开创新的未来。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电话:0451-8660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