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前身是1983年3月经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满语文及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教学科研机构。1999年11月,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整建制进驻黑龙江大学,组建成立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2019年4月,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更名为满学研究院,同时挂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牌子。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建设,研究院现已形成国内唯一的本科、硕士、博士完备的满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国满学领域里机构创建最早、学科体系架构(科研、教学、期刊)最完善的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科研教学机构。四十多年来,满学研究院一直从事满语文的教学研究、满文文献的开发利用、濒危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抢救保护等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龙江文化强省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独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满学研究中心和满语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院现有在职人员18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4人,行政人员4人。研究人员当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3人,硕士学位人员1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2人为博士硕士兼职导师);拥有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领军梯队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满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院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哲学社科研究项目5项;获批国家语委、民委项目3项;获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科研究规划专项等省级项目19项;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民族语文》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系列学术专著近30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各级科研奖项近60项。


研究院长期致力于濒危满族语言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黑龙江地区濒危满语及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进行长期的连续性调查研究,搜集国内最完备的濒危满语音语料;对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进行数字化,影印出版《清代黑龙江户口档案选编》(10册);开展满语文及满文古籍信息化建设,建立“满族语言文化数据库”;开展满族文化传承机制建设,与校体育部和艺术学院合作,开设中国式摔跤、八旗冰嬉、满族剪纸等与满族传统文化有关课程,建立保护传承平台。

研究院注重加强满学人才培养。2000年获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硕士学位点,2022获批“满文与东北民族史”硕士学位点;2005年开始招收历史学(满文与历史文化)专业本科生,2018年获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本科专业;2012年获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通古斯语族)”博士学位点,形成全国最为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级的满学人才培养学科体系。20多年来,研究院为全国培养本硕博满语人才300余名,是国内培养满语文专业人才最多、向国内满文档案保管和研究机构输送人才最多的学院。


研究院主办《满语研究》期刊,是国内唯一刊发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成果的中文学术期刊。该刊长期以来注重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理论研究,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拓展刊发论文的广度与深度,注重刊发濒危语言语料与满文档案文献史料,突出期刊学术特点。《满语研究》先后荣获“国家期刊奖”“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奖”“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及“双效期刊”等多项荣誉,并于2023年再次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满语研究》在国际满通古斯学界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我院满学研究工作得到社会广泛关注。香港意得集团董事局主席、香港潮州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高佩璇女士长期以来致力于满族语言和历史文化研究与开发事业,尤其关注濒危满族文化的传承发展。2010年8月,高佩璇女士出资设立“满族文化抢救开发与研究项目”,至今,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已合作完成两期“满族文化抢救开发与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2024年12月,高佩璇女士再次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在黑龙江大学设立“满族文化研究基金”,开展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满族文化抢救开发与研究项目”不仅为保护濒危满族语言文化遗产及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黑龙江大学及全国满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



